close

2017過年回臺中_13.jpg

今年農曆過年回台中之旅結束了,回到台北,開始度過剩餘20天的寒假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走進空無一人的師大文學院裡,拿了張椅子和桌子,找了二樓走廊的一個空地坐下來,一邊整理過年期間拍攝的照片,一邊寫寫網誌和日記。

沒辦法,從跨年完之後到如今,仍舊發生太多太多事了。每次在打文章時,想起打上一篇文章時到如今的生活,總會發生好多事情,或是內心有好多的體悟。個性總是什麼都停不下來的我,活躍時安靜時,都會有好多的機會讓我領悟些什麼,有時候其實很慶幸自己有這樣的能力,因為不必去依靠外在人事物才能有所成長,而且當身邊的人碰巧正經歷我曾經歷過的事情時,我也能夠用很真實的角度去給予溫柔

但其實有時候也會覺得這樣很累,因為我發覺,很多時候很多事情真的必須靠自己,給予別人溫柔但不見得能夠給予自己溫柔。

 

 

 

 

2017年到現在,其實給我最大的改變,是在參加師大話劇社的工作訪時,聽見一個一眼就看穿我的老師對我說,我是一個能夠極盡所能把身邊人們照顧好關心好的人,卻不知道怎麼好好照顧自己。他覺得在給他人溫柔同時,別忘了也要給自己溫柔。

 

當他這樣對我說時,我不自覺地微笑了起來。

「對自己溫柔」、「留點溫柔給自己」,這些關於「溫柔」的語句,我已經在生活圈當中聽到許久了,但始終不明白其意。什麼是溫柔?什麼是對自己溫柔?我已經長大了,應該要堅強才對,或是好好做自己。為什麼,要溫柔?

然而直到此時,我才終於明白溫柔的意思。那是一種在乎,一種陪伴同行,一種體諒和被懂的感覺。

原來,一直以來,我始終是溫柔的,只是忘了分一點給自己。散播陽光是好的,擁有影響力是好的,讓他人感動是好的,但也該留一些給自己;此外,也該好好珍惜現在身邊給予過我能量的人們,才不會一直看著離我而去的背影而感到懊惱之時,忘了我還有這些人。

 

我心中的男孩,不需要像個小孩般讓我來哄來拍,也不需要像個長輩般讓我尊敬。

他什麼都不要,只要跟我當朋友,知心,好哥兒們,就足夠。

 

 

 

 

WIN_20170201_21_46_06_Pro.jpg

這是去年10月還是11月,在攝影週買明信片時所附贈的貼紙。當時我也沒多想,就貼在自己手機背面,想不到如今這巧合地成為了我所奉行的一句話,一個目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Image_dfffc45.jpg

自從放了寒假到過年,陸續和好多朋友約碰面,有的去河濱騎車,有的吃個飯,有的回母校走走

奇怪,怎麼幾乎都是我掌鏡XD

一天一天過,莫名其妙的就過了半個月了。在這難得閒下來的日子,漸漸學著和自己獨處,並且趁這時候好好對過去這一學期做回顧與反省。

好多好多的體悟,等待著我下學期展現更好的自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S_5566378562342.jpg

前陣子和剛失戀的昱瑋騎車

聽聽他最近的生活,聽聽他說一些一直不敢跟別人說的話

我說,我約他騎車,是因為我猜正在經歷困苦的他,多半時候都是自己承擔悲傷,沒有得到太多的溫柔

他說對。我是唯一主動這樣關心他的人

我說,去年自己剛失戀那陣子,感受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的冷酷、漠視和缺乏溫柔,我不認為男生就應該要獨自一人;男生女生都一樣,人都是需要溫柔的,我才會主動約他出來走走

昱瑋很謝謝我,但我其實更謝謝他。一來,是因為在和他聊天時,他很快地對我坦白許多事,包括我被系上有些女生反感的事情,讓我變得好寬心,因為過去這學期遇到很多人的冷漠,我如今才知道原因,並且對於自己的原則更加堅定和溫柔了許多;二來,是因為能看得出昱瑋感受到我的溫柔了,眼神恢復些許光彩,這讓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影響力。

這個現代許多思想萌芽的時代,女性的權利與保護越來越受重視,過去被視為既得利益者的男性,聲音漸小,然而男性其實不是全方面的既得利益者;那些男性受委屈的點,男性開不了口,成了一種「不敢說」的情況。

在一個女性握有權力、聲音比較大的群體(譬如我們社教系、社教系學會),男性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存在。我雖然非系學會的成員,但當我的力量、個性或原則與有權者相左時,有權者會靠口耳相傳,團結一起把這樣的力量壓下來;如果壓不下來,有權者會選擇消滅之或是驅趕之。

 

什麼是性別平等?

想請問,什麼叫做平等?

那些對於男性或女性的社會期待,都是需要被認真重新反思的,不是只有其中一方。

我堅信溫柔的力量,讓他人感受到溫暖與陽光的力量,哪怕只有少數人,但願能夠持續地影響更多的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S_5586746285985.jpg
記得大年初一的晚上,我跑去西松練鼓時,鼓棒突然一個不小心敲到手機的一角,頓時出現裂痕,然後整個螢幕就這樣黑屏,再也無法顯示

雖然如此,所幸其餘觸控和各種功能一切正常,大年初一應該不會有手機急診室在營業,我也就憑印象和相對位置,摸黑去插耳機聽音樂拍拍照,但打字發訊息是完全不可能之事。

 


然後初二白天和家人下臺中,處在沒有手機的情形中,一方面懊惱怎麼在這時候發生這種事,另一方面驚覺自己在沒手機時,竟然是這麼的不安

結果到了晚上,就在經典的費納網球大戰之時,手機突然好了,只是在螢幕頂端出現了幾條不妨礙視覺的線條。就在此時,真的覺得人生怎麼可以這麼爽,那些失而復得的事物總是讓人幸福的。

很謝謝在過年期間經歷這樣的24小時,讓我去想想如今自己擁有些什麼,才不會在困頓的時候,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。
 


謝謝,螢幕黑屏的那瞬間錯愕和失落,讓我學著怎麼去變得幸福。只是好害怕過年之後拿去送修,會發覺要大費周章去備份資料還什麼的,希望沒有什麼大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今天看到敏雄老師分享的一篇文,覺得很受啟發,經過同意後想在此分享一下。

過年期間大家都很喜歡互祝彼此「心想事成」!但怎樣才能真正成就「心想之事」?就像很多學生很喜歡問我:為什麼有些人遇到人生衝擊時,可以將它轉化成未來行動的莫大助力,有些人卻陷入自怨自艾,甚至怨天尤人的惡性循環?為什麼「知易行難」?
 
經過這陣子的思索,我似乎慢慢找出了一點頭緒了。以往我以為一個人要產生反思學習或觀點轉化,除了需要「重大衝擊」打破既有價值或生活方式,還要有不同於以往價值和生活方式的「另類選擇」,以及嘗試這些新選擇的「安全感」。但最近我發現「社會情懷」(也就是「與人合作」和「貢獻社群」)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。
 
就像心理學家A. Adler說的,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妥善因應的問題時,會出現「自卑情結」。所以日常生活中因挫敗所帶來的憤怒、眼淚或道歉等情緒性行徑,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具體表現。
 
但是「自卑感」的情緒並不是錯,相反地,它可能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要動力來源。關鍵在於:遭逢重大衝擊的人能不能接受人生本來就有酸甜苦辣,並且願意與自己有所差異的人合作解決問題,甚至將自己的利益視為社群共善的附加價值,先對人類整體做出貢獻。
 
有勇氣面對自卑感的人,會將這樣的情緒朝向有益社會共善的方向發展,也就是透過與別人做更多溝通、合作,克服生活中遇到的挑戰,讓自己與所屬團體過得更好;反之,缺乏勇氣面對自卑感的人,很容易退縮到自我中心的個人世界裡,無法與別人合作,甚至會造就憤世嫉俗、傷害人群的偏差行為。
 
其實這樣的價值觀並不稀奇,因為在許多德行倫理學的論述中早已經提及;只是要怎樣具體「做出來」,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!如果能夠心想事成,好希望這個願望能在自己、協會伙伴和學員以及學生們的生活中,一點一滴實踐出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S_5586785506901.jpg

好多時候,好多事情,好多人,讓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,讓我傷了好久好久,讓我很沒有自信很自卑

失去目標、迷惘、失去對自己的溫柔什麼的,有時候真的只想慨嘆,人生好難。

但沒關係,總會越來越好的吧。不想再輕易受傷了,真的,真的會很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ghjkl86826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